彭阳原来是个光秃荒凉、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穷县。1983年才从固原县分出单独设县。最近十几年来,这里的人们靠植树造林改造山河、控制水土流失,进而改善了生存条件,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,创造了令人瞩目的“彭阳经验”。
鼓阳有句名言∶“不找县长找‘张工’。”县林业局局长王毅告诉记者,这句话全县老百姓差不多都知道。
“张工”名叫张一鸣,湖南人,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研究员。“张工”,是当地老百姓对他亲切、尊敬的“通用”称呼。
王毅介绍说:“张工”承担了“彭阳果树基地建设和旱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”项目。他1986年来到彭阳,一蹲就是14年。这14年,他跑遍了全县的沟沟叉叉、大大小小的果园,摸索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果树早果早丰栽培技术,找出制约林果业发展的病根,全县经果林面积迅速发展到20万亩。实现“面积上规模、栽植上水平、品种上新优”。在张一鸣及其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短枝富士、红乔纳金、新世界、红将军等优良品种纷纷来彭阳山沟里安家落户。现在,林果业已成为这个素以贫困闻名全国的山区县的支柱产业。
王毅告诉记者:“张工”不仅举办培训班,培训农民技术骨干,还手把手地向果农传授修剪技术和防治病虫害知识。他常常骑自行车钻山沟去现场指导,遇到不能骑车的地方,他就扛着车子走,有时干脆放下自行车步行上山。天长日久,他与果农们都混熟了。有时,果农遇到难题就赶着毛驴车到驻地来接他。他二话不说,起身就走,从不推辞。每年春季,他握着剪刀从这个山头奔那个果园,示范指导,亲自上手剪枝。由于剪得过多,他的手指常常肿得僵硬难展,可他没一句怨言。
十几年过去了,课题组的人员多次变动,几乎都动过了,其中有两名骨干还相继出国深造。而张一鸣虽然早就从副所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,但他却一直未退出山区,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“张工”的家虽然在银川,但他这十几年来每年的生日都是在彭阳山沟里过的。山区的老百姓对他的生日比他本人记得还清。每到他的生日,群众都来接他去或与他一起过。那简朴的生日聚会,其乐融融,场面十分感人。“张工”,是他们的“张工”,“张工”是他们心中的功臣、财神!
等我回到银川,仔细翻阅张一鸣交给我那厚厚一大本材料时,才发现那是他们的《总结报告》。从头翻到尾,上面找不到“张一鸣”三个字,甚至连课题组负责人和报告的执笔人也未列上。这时,我才恍然大悟:“张工”可能是希望我写写他们的课题,并不希望我宣传他本人啊!